投资动向
阿斯利康与人工智能生物制药公司合作以开发新疗法
12 月4 日,生成式人工智能(AI )抗体发现领域的领导者Absci Corporation 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合作,开发针对一个肿瘤靶点的AI 设计抗体。此次合作将Absci 的Integrated Drug Creation ™ 平台与阿斯利康在肿瘤领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旨在加速发现潜在的新的癌症治疗候选药物。
据Fierce Biotech 等外媒报道,该合作协议包括预付款、研发资助、里程碑付款,总额达2.47 亿美元。此外,Absci 还有资格获得销售版税。
Absci 的Integrated Drug Creation ™ 平台利用生成式 AI 和一套可扩展的湿实验室技术。该平台通过测定数百万种蛋白- 蛋白相互作用生成专有数据。这些数据被用于训练Absci 的专有AI 模型,并在随后的迭代中验证使用全新AI 模型设计的抗体。该平台完成数据收集、AI 驱动的分子设计、湿实验室验证的周期大约是6 周,大大加速了药物发现。Integrated Drug Creation ™ 平台还有望扩大药物靶点范围,包括针对先前被认为不可 成药的靶点开发药物。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与阿斯利康的最新合作,上个月Absci 还宣布与生物制药公司Almirall S.A. 达成了合作,开发和商业化AI 设计的治疗方法,以对抗慢性和衰弱性皮肤病,交易潜在总额约6.5 亿美元。制药巨头默沙东在去年1 月也与Absci 达成了总价值6.1 亿美元的合作。
AI 制药领域近期交易不断。上周,Phenomic AI 先后宣布了与勃林格殷格翰(BI )及Astellas 的合作。其中,与BI 的合作聚焦肿瘤相关新靶点发现,合作潜在总额超5 亿美元。10 月,赛诺菲宣布与百图生科达成了超10 亿美元的合作;9 月,诺和诺德“牵手”Valo Health (交易总额超27 亿美元)、默克“牵手”BenevolentAI 和Exscientia ……制药巨头们不断为人工智能“买单”足见对技术的看好,源源不断的合作也有望加速AI 制药赛道的发展。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科园贸易与辉瑞中国达成疫苗领域市场拓展战略合作
12 月1 日,科园贸易与辉瑞中国达成疫苗领域市场拓展战略合作。辉瑞中国区总裁Jean-Christophe Pointeau ,辉瑞中国副总裁、战略及业务发展负责人任宇,辉瑞中国疫苗事业部总经理杨蓓,辉瑞中国高级业务运营总监陈景琏,上海医药执行董事兼执行总裁李永忠,上药控股副总经理宋潞潞,上药控股总监、科园贸易总经理楚晨曦,科园贸易副总经理罗歆等出席活动。
辉瑞中国与科园贸易决定就疫苗领域市场拓展开展长期合作,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更好地帮助生命各个阶段人群的疾病预防和健康改善,造福更多中国患者,助力中国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建设。
辉瑞中国区总裁Jean-Christophe Pointeau 表示:
辉瑞与科园贸易两年前就13 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沛儿13 ® )进行合作推广并取得杰出业绩,双方也彼此信任。辉瑞看到了科园贸易在疫苗领域的优势,因此选择将双方的协作推向深入。在今后的合作中,辉瑞将继续负责制定战略方向,协助业务推广。今天只是合作的起点,未来双方将一起谱写更多新篇章。
上海医药执行董事兼执行总裁李永忠表示:
一直以来,科园贸易与辉瑞中国都保持着紧密合作。疫情期间,作为药品防疫物资保障基地,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公司第一时间采购10 万盒Paxlovid ,下放至全市245 个社区,保证每个社区配备100 盒以上Paxlovid ,感谢辉瑞能让国际好药及时惠及中国百姓。今天是个特别的时刻,双方联合推广疫苗,是整个公司业务转型的重要里程碑。期待此次的深化合作能成为行业工商联动的典范,也期待与辉瑞有更多的合作模式,让更多百姓获益。
此次合作凝聚了两家公司的核心优势,实现了高效协同。今后,双方将共同为中国患者带来突破创新,共赴2030 健康中国!
辉瑞中国通过科学和全球资源为人们提供治疗方案,以延长其生命,显著改善其生活。在医疗卫生产品的探索、研发和生产过程中,辉瑞始终致力于奉行严格的质量、安全和价值标准。我们在全球的产品组合包括创新药品和疫苗。每天,辉瑞在发达和新兴市场的员工都在推进人类健康,推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治愈,以应对挑战我们这个时代的顽疾。辉瑞还与医疗卫生服务方、政府和社区合作,支持并促进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获得更为可靠和可承付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与辉瑞作为一家全球卓越的创新生物制药公司的责任是一致的。170 余年来,辉瑞一直致力于为所有依赖我们的人带来改变。
科园贸易于2009 年入驻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是一家集进口保税、医药流通、疫苗服务、数字化营销、市场准入、供应链延伸服务等多元化的大型综合服务型医药企业,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业绩增长率持续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公司秉承“服务为荣”的企业文化,服务产业发展、服务从业伙伴、服务社会民众,致力于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型健康服务企业。科园贸易先后通过多家跨国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审计,享有海关最高信誉评级和多项通关便利政策,为全球众多知名制药企业提供更具价值的一站式进口解决方案,进口药品、疫苗多达230 余个品规。公司不断致力于提高药品可及性,分销网络遍及全国31 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覆盖1000 多家经销商、2000 多家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0000 多家零售药房。公司与行业上下游客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持续推进服务创新,提供现代物流、信息化、全渠道整合营销服务等一体化的供应链与创新性服务解决方案,以卓越优势及丰富的资源为全球客户提供专业服务。
(信息来源:上海医药)
6.6 亿美元!礼来与PRISM 合作开发蛋白- 蛋白相互作用小分子抑制剂
11 月28 日,礼来与PRISM BioLab 达成许可和合作协议,以开发针对蛋白- 蛋白相互作用(PPI )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
根据协议,PRISM 将利用其专有的PepMetics 技术平台在礼来选择的PPI 靶点中开发小分子抑制剂。礼来可以选择在合作中增加另外两个靶点,并负责由此产生的所有临床开发和商业化工作。PRISM 将获得未指明金额的预付款,并有资格获得高达6.6 亿美元的临床前、临床和商业开发里程碑付款,以及销售特许权使用费。
PepMetics 是一类模仿α- 螺旋和β- 转角3D 结构的小分子,是胞内PPI 细胞间期和受体- 配体相互作用中常见的多肽结构。根据PRISM 的说法,该技术可以将以前无法成药的PPI 转化为易于用小分子成药的靶点,同时还可以为生物制剂的注射版本开发口服版本。
此前,PRISM 也与罗氏、施维雅、卫材和Ohara Pharmaceutical 达成了合作。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智云健康:与扬子江药业订立战略合作协议,主要涉及某些慢性病领域的数字化营销服务
智云健康11 月30 日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订立不具法律约束力的战略合作协议。扬子江(香港)有限公司为扬子江药业的一名紧密联系人,是公司全球发售时的基石投资者,截至本公告之日,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少于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的0.5% 。
本次公司与扬子江药业的战略合作主要涉及某些慢性病领域的数字化营销服务,共同探索及加深双方在慢病管理领域的业务版图和业务深度。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希望通过业务合作在中国内地的药品数字化营销领域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以数字化SaaS 的方式打造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提高慢病患者的药品可及性。
(信息来源:界面快报)
药物发现平台开发商Phenomic AI 与勃林格殷格翰达成战略合作及许可协议,以发现难治性癌症新靶点
11 月30 日,Phenomic AI 公司宣布,与勃林格殷格翰达成战略合作及许可协议,旨在发现在富含间质(stroma rich )的癌症中重要的靶点。该合作将利用Phenomic 在靶标识别和间质生物学方面的专长,运用其scTx 单细胞转录组学平台。这一合作将增强勃林格殷格翰开发潜在“first-in-class ”药物的努力,改变癌症治疗。
富含间质的癌症(如结直肠癌和胰腺癌)部分因为肿瘤间质的存在而难以治疗。这种复杂的组织不仅保护癌细胞免受现有疗法的影响,还促进癌症的生长和转移。Phenomic 的创新平台旨在通过识别新的靶点,打破肿瘤间质的屏障,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Phenomic 的独特scTx 平台整合了庞大的人类组织单细胞RNA 数据集以及一系列分析和验证工具。该平台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包括成像、RNA 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数据在内的多样化数据库,以解码复杂多细胞系统中单个细胞的复杂性。Phenomic 的独特间质模型和实验能力使其能够通过数字筛选和实验验证的循环过程,识别新的治疗靶点。
根据这项协议,勃林格殷格翰有权对Phenomic 发现并验证的靶点进行开发,这些靶点可能成为新癌症治疗药物的基础。勃林格殷格翰还将负责所有非临床和临床开发,以及相关癌症疗法的商业化。Phenomic 将收到约900 万美元的前期和近期付款,包括研究资金和合作里程碑。此外,Phenomic 还有资格获得超过5 亿美元的临床、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资本竞合
尧唐生物完成超亿元A+ 轮融资,开发体内基因编辑药物
11 月30 日消息,尧唐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人民币A+ 轮融资,由德诚资本领投,广州产投和华方资本跟投,浩悦资本担任本轮独家财务顾问。自去年8 月完成由远翼投资领投,险峰旗云、楹联健康基金和九合创投跟投的超亿元人民币A 轮融资后,该公司再次斩获超亿元融资。至此,尧唐生物A 轮系列融资近3 亿元。
尧唐生物专注于结合mRNA 体内递送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对CRISPR 、碱基编辑和其他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的持续开发和优化,对新一代mRNA 生产平台和脂质纳米载体组装工艺的创新型改进,致力于开发针对遗传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
成立以来,尧唐生物已建立高通量基因编辑器进化平台,以及Cas 酶、碱基编辑器及脂质纳米颗粒(LNP )三大技术平台。同时,尧唐生物已汇集多名基因编辑工具研发、mRNA-LNP 药物工艺开发和CMC 专家,以快速推进mRNA-LNP 递送系统介导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开发和临床转化,并瞄准多种未被满足临床需求进行全球化布局,管线覆盖遗传性疾病、代谢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目前,尧唐生物首个体内基因编辑药物管线YOLT-201 已经完成毒理药理研究,大动物实验结果已初步显示了该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单次给药的体内编辑效率较好。尧唐生物已经于近期向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 )递交了YOLT-201 的IND 申报文件,有望开启基于mRNA-LNP 递送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的注册临床试验。
尧唐生物创始人吴宇轩博士表示,非常感谢新老股东对尧唐生物及团队的肯定和支持。尧唐生物以创新为驱动,布局全球前沿的体内基因编辑技术,专注于通过mRNA-LNP 递送系统开发新一代体内基因编辑药物,为患者提供更优治疗选择。他们的使命是让基因治疗药物真正实现产业化,推动医药行业的发展和治疗策略的创新,针对多种难治性疾病开发“一次给药、终生治愈”的创新药物。本次融资完成以后,该公司将加快速推进核心管线临床研究,同时研发多个创新管线,期望早日为患者带来希望。
德诚资本表示,他们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具有极致创新能力和原创技术的佼佼者,尧唐生物是德诚资本在基因编辑领域落下的重要一子。尧唐生物专注于CRISPR/Cas 技术在体内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通过其自有的蛋白质发现与进化平台,并成功挖掘出单碱基脱氨酶、Cas12 及Cas13 编辑器以及DNA 整合酶。同时,该公司成功研发数种可被应用于脂质纳米颗粒的阳离子脂质体,以实现对于基因编辑工具体内递送。尧唐生物致力于对其体内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临床转化,开发对于基因疾病的根治性疗法。其创始人团队在基因治疗领域已经有成功的产品开发经验,在公司成立短短一年时间内已展示出优秀的执行力。未来德诚资本将借助过往在海内外基因治疗及上下游产业链的一系列布局及全球的产业和学术网络资源,积极发挥投后增值作用,助力尧唐生物走向国际。
浩悦资本资深合伙人李逸石先生表示:“我们相信单碱基基因编辑手段将为全世界深受疾病困扰但苦于缺乏有效治疗方案的患者带来新的机会和希望。尧唐生物由三位顶尖科学家共同创立,他们在尧唐生物这个平台上将各自的前沿研究成果实现了有机的整合和新的发展。我们很高兴能参与到尧唐生物发展的关键过程,非常看好公司在体内基因编辑药物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全球化拓展。”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Seismic Therapeutic 获1.21 亿美元B 轮融资
12 月4 日,Seismic Therapeutic 宣布已完成1.21 亿美元的B 轮融资。B 轮融资由新投资者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领投,其他新投资者Amgen Ventures 、 Codon Capital 、Alexandria Venture Investments 、Gaingels 和GC&H 以及现有投资者Timothy A.Springer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Polaris Partners 、Boxer Capital 、GV 、Samsara BioCapital 都参与了本轮融资。在融资的同时,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生物技术和医疗保健合伙人、工商管理硕士Andrew Hedin 将加入Seismic 公司董事会。
B 轮融资所得资金将用于推进Seismic 两个领先项目的第一阶段机制验证试验:泛免疫球蛋白(Ig)G 蛋白酶雕刻(Sc) 候选酶(S-1117) 和PD-1 激动剂:Fc γ受体IIb 选择性双细胞双向(DcB) 候选抗体(S-4321) 。此外,B 轮融资还将使该公司在IgSc 和DcB 产品领域的管线在先导项目之外继续发展,进一步扩展其专有的机器学习IMPACT 平台,开发和实施更多尖端方法,以提高免疫学领域的生物制剂药物发现。
Seismic Therapeutic 研发的综合IMPACT 平台,能够用于控制失调的适应性免疫和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该公司利用其IMPACT 平台,通过将机器学习与生物药物发现的关键要素(结构生物学、蛋白质工程和转化免疫学)充分整合,以加速患者的治疗,来应对生物制剂发现和开发的核心挑战。Seismic Therapeutic 拥有新兴的新型生物制剂管道,可解决适应性免疫系统失调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该公司启动并宣布A 轮融资以来,Seismic 已将两个项目推进到IND 研究阶段。这一进展得益于Seismic 公司将前沿的机器学习技术整合到了特定领域的药物开发中——免疫学生物制剂,并由一支由药物开发人员和机器学习创新人员组成的多元化团队提供支持。通过这种方法及其IMPACT 平台,Seismic 利用多参数优化技术快速设计出具有类似药物特性的新型生物制剂。在其领先的IgSc 酶项目中,该公司设计了新型泛IgG 蛋白酶,在保持酶活性和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了B 细胞和T 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化学负担,从而创造出一种蛋白酶疗法,以单一药物解决多种致病机制,治疗急性和慢性自身抗体介导的疾病。此外,该公司的DcB 抗体项目,以优化靶向驱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的多种细胞类型,特别是通过PD-1 激活作用与T 细胞接触,以及通过抑制性Fc γ受体与抗原递呈细胞接触。
(信息来源:36 氪To B 产业报道)
Odyssey Therapeutics 获1.01 亿美元C 轮融资,研发精准免疫调节剂和肿瘤药物
12 月5 日,Odyssey Therapeutics 宣布在C 轮融资中筹集了1.01 亿美元。本轮融资由Ascenta Capital 领投,新老投资者跟投,包括OrbiMed 、SR One 、General Catalyst 、Foresite Capital 、Woodline Partners LP 、HBM Healthcare Investments 、Colt Ventures 、BlackMars Capital GmbH 、Creacion Ventures 、Fidelity Management&Research Company 顾问的基金和账户、T.Rowe Price Associates 、Catalio Capital Management 、Walleye Capital 、Alexandria Venture Investments 、Racing Beach Ventures LLC 、The Healthcare Innovation Investment Fund LLC 、与Leerink Partners 有关联的投资基金、Ab Magnitude Ventures 、KB Investment 、The Global BioAccess Fund 等参与了本轮融资。C 轮融资使该公司自2021 年底成立以来筹集的资金总额达到4.87 亿美元。该公司打算用这笔资金支持多个项目进入临床研究,并继续投资于研发工作,以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治疗创新模式。
Odyssey Therapeutics 由基础生物学、化学和数据科学领域的药物猎人、科学家和行业领袖组成的专家团队,正在改变药物发现的方式,以加速和推动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精准药物的创造和高效交付。Odyssey 在波士顿总部建立了一个融合计算和实验技术的综合性药物发现和开发平台。该公司的一整套工具使其能够以不区分模式的方式确定具有最大临床潜力的药物靶点。在两年时间里,Odyssey 已将多个项目从构思阶段推进到高价值候选产品组合阶段。
现阶段,Odyssey 正在快速推进免疫学和肿瘤学领域的项目,重点关注尚未上市的、经过严格验证的靶点。目前的项目组合包括多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涉及较大的市场适应症。其中一些项目可以采用传统的药物研发模式,而其他项目则采用更具创造性的方法和新兴技术。为了支持管线的增长,该公司正在利用我们在免疫学、癌症生物学、转化医学和数据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发现新的、高潜力的靶点,以满足未满足的需求,并推进治疗标准。
Odyssey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Gary D.Glick 博士表示:“Odyssey 迅速推进了免疫学和肿瘤学治疗药物组合,目标是为大量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变革性药物,其中几个分子有可能在未来12 个月内进入临床。在完成此轮融资的同时,Ascenta Capital 的联合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Lorence Kim 博士将加入我们的董事会。”
(信息来源:36 氪To B 产业报道)
市场风云
超出国内定价33 倍!头款国产PD-1 抗癌药物“出海”美国后身价大增
君实生物PD-1 药物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继10 月27 日在美国FDA 批准上市后,近日其在美市场的定价也流出。据悉,该药在美售价几乎为国内价格的33 倍。
11 月27 日,君实生物的的美国合作伙伴Coherus 在一份证券文件中表示,已确定用于治疗鼻咽癌的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销售价格为每瓶8892.03 美元( 约合6.36 万元人民币) 。
在国内,君实生物同规格产品的医保价格为1912.96 元/ 瓶。可见,与国内同规格产品价格相比,其在美售价几乎为国内价格的33 倍。
据了解,Coherus 还曾在一次电话会议中对特瑞普利单抗的市场销售表示乐观,预计在鼻咽癌适应症上,该产品的销售峰值将达到2 亿美元。
特瑞普利单抗是国产PD-1 单抗,其早在2018 年12 月就已经在国内获批上市。2023 年10 月27 日,特瑞普利单抗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批准上市,用于联合吉西他滨/ 顺铂作为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NPC) 患者的一线治疗,每三周以固定剂量小瓶给药,也是国内头款出海美国的PD-1 。据悉,在美国每10 万人中有0.5-2 例患病,R/MNPC 中位平均5 年生存率为20% 。
对于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的定价,有业内人士表示,同款PD-1 产品出海美国后,其价格是基于美国市场定价的,大多数情况并不会将中国的药价列入参考。一般来说,药物价格与已经在美国上市的同类药品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另有人士也表示,这背后,与该药品所处市场环境不同有关。还有人士表示,这主要得益于中外创新药定价差异,如泽布替尼的海外定价大概是国内价格的10 倍。
出海,对于国内药企来说,是诗和远方。据悉,截至目前,包括百济神州、传奇生物等多款国内创新药完成出海,并且交出了出色的商业化成绩单。很显然,基于可观的创新药定价,如果国内药企能够在海外收获出色的业绩,那么对于利润的增厚,将是显而易见的。
据了解,除了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外,今年早于特瑞普利出海的呋喹替尼( 和黄医药) ,在海外也拿到了较为不错的定价。根据武田网站信息显示,呋喹替尼共有两种规格,分别为1mg 、5mg ,每盒均为21 粒。两种规格产品单价分别为6300 美元和25200 美元,折算下来分别为300 美元/ 毫克、1200 美元/5 毫克。
而在国内,呋喹替尼于2019 年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其新定价为1885.38 元每盒(1mg*21 粒) ,2513.70 元每盒(5mg*7 粒) 。折算下来,分别为89 元/ 毫克、359 元/5 毫克。按照新的汇率计算,1mg 剂量药物中外价差为24 倍,5mg 剂量药物中外价差为23.9 倍。
(信息来源:制药网)
一级市场biotech 的生死时速
资本寒冬之下,一级市场的biotech 开始上演IPO “生死时速”。
12 月5 日,君圣泰医药向港交所递交IPO 申请。实际上,这是公司今年第二次冲击上市。
今年5 月份,公司曾递交上市申请,只是最终因为招股书超过6 个月期限而不了了之。
某种程度上,君圣泰医药对资本市场的渴望,也是一级市场部分biotech 的缩影。截至6 月末,君圣泰医药账上现金余额为4.17 亿元,勉强能维持两年的运转,但公司有多个适应症即将进入3 期临床,研发开支大幅上升,资金消耗力度也将加大。
对于君圣泰医药来说,能否上市决定了其能够走多远。
01 、多个适应症即将进入3 期临床
成立于2011 年的君圣泰医药,主攻代谢和消化系统疾病。公司一共布局了5 款候选管线,进度较快的是口服多功能小分子药物HTD1801 及TLR4 抑制剂HTD4010 。
目前,HTD1801 多个适应症已经处于2 期临床或者完成2 期临床,等待进入3 期临床。
HTD1801 布局了五大适应症,分别为二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其中,HTD1801 治疗二型糖尿病的2 期临床试验,已于5 月15 达到了主要终点及次要终点。
HTD1801 的另一适应症NASH ,此前获得了FDA 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认定,目前其已在美国完成lla 期临床试验,并达到了首要终点及关键次要终点。
相对于HTD1801 ,HTD4010 进度稍慢。目前,君圣泰医药已完成了HTD4010 针对酒精性肝炎的1 期临床试验,即将迈入2 期临床。
对于君圣泰医药,多个管线能够继续推进无疑是好事,但身处资本寒冬,这也是公司当前最大的挑战。
02 、临床进度取决于上市成败
寒冬之中,创新药企融资成为了一件格外困难的事情。
虽然君圣泰医药在今年1 月逆势完成C+ 轮融资,但总额只有2600 万美元。完成融资后,君圣泰医药现金流依然吃紧。截至2023 年6 月30 日,君圣泰医药的账上现金余额,为4.17 亿元。
2022 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出额为1.7 亿元。在不加大研发投入的情况下,公司能维持2 年的运转。但实际上,这是理想状态。
任何一个适应症的临床试验,随着期数的增加,入组患者也将成倍数增加。换句话说,资金消耗力度也将加大。
以HTD1801 为例。在2023 年上半年,HTD1801 的2 期临床研发开支,就达到了4975 万元。
很显然,如果君圣泰医药加速推进三期临床,现金流必然会加速消耗。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利用手头有限的现金,去推动核心药物的研发以获得市场认是一道选择题,但也是必答题。
这不只是君圣泰医药的困惑,也是部分一级市场biotech 需要考虑的问题。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合成生物——医药产业进阶新动能
作为“改变人类未来的关键技术之一”,合成生物无疑是近年来创业者、资本热钱等涌入最多的景气赛道之一
在我国,随着政府、资本、产业、学术等多方的推动,合成生物领域蓬勃发展,技术应用边界不断拓展,正走向产业化、商业化的关键节点
曾驰
拥抱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着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盛誉的合成生物学,被认为是引领生物制造变革、生物经济发展的颠覆性前沿技术。”日前,在由深圳瑞德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德林)和深圳市松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首届生物智造·绿色科技行业论坛暨“想象·现实·未来——让合成生物梦想照进现实”研讨会上,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王辉如是表示。
合成生物,是通过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基因合成,以及生物工程、化学合成和计算机模拟等前沿技术进行理性设计和生命再造,这种“建物致知、建物致用”且兼具低成本、低能耗、绿色可持续等优势的新兴生产方式,为生命科学领域医药研究带来巨大的创新空间,同时也得到了政策端、技术端、资金端等多方看好和支持。
尤其是在技术端,底层驱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如生物信息、高通量实验的技术成熟以及人工智能的渗透等,不断推动着合成生物基础研究和应用科学向医药产业扩展。在此次会议上,多位合成生物领域的专家学者带来了一系列关于底层创新技术和应用科学的主题分享。
基因测序
在研讨会上,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合成生物学主任科学家付宪围绕着基因测序合成进行了深入分享。他表示,DNA 双螺旋结构的解析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标志着生命科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时代,合成生物学以工程化的理念对生物进行从头改造与设计,有望掀起第三次生命技术革命。DNA 是生命遗传信息的载体,通过对DNA 的测序能够更加深入清晰理解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通过时空组学测序技术、长读长测序技术的解析,能够更加理解生命密码,为精准医疗、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契机。DNA 测序通量呈指数型增加,测序成本以超摩尔定律降低,从而能够支持大的医药研发项目发展。
付宪介绍,DNA 合成技术同步快速发展,合成通量提高使得合成成本下降,特别是Guide-RNA 合成成本的降低是现在非常重要的方面。自主高通量、自动化的合成仪能够在RNA 合成方向上有很好的支撑。作为能够推动生命科学再造、不断获得突破的DNA/RNA 测序与合成技术,正在朝着高通量、低成本快速发展,持续为生命密码破解、精准医疗、生命健康等领域的研发带来新机遇。
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是医药研发领域的革命性工具。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杨辉研究员介绍,基因编辑有望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成为人类对抗疾病的终极工具。以前人们关注的药物开发聚焦在小分子和抗体药物,这些药物都是针对蛋白,而蛋白是一个三维结构,所以不同的小分子、抗体都要做不同的实验,小分子和抗体有各自的局限性。到了RNA 和DNA 层面,这是一个二维的结构,二维结构普及性更高,更容易找到规律,因此药物的开发速度要比以前快。
基因编辑经过了四代技术的发展,从聚合酶技术、锌指酶技术,再到2009 年出现的TALEN 技术,都未能很好地解决高效基因编辑的问题,直到2012 年CRISPR 技术横空出世,将序列识别成分由蛋白序列变为Guide-RNA 序列,与Cas-9 结合实现稳定切割,其简易、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打败了其他编辑技术。
据了解,辉大基因成立后建立了基因编辑工具开发与优化技术平台,拥有自主研发的RNA 编辑器-Cas13X/Y 、新型xCas12i 系统、Cas12i-off-xCas12i 依赖的表观遗传编辑系统、小型DNA 编辑器-Cas12f 和Iscb (400-550aa )等,同时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在眼科、神经、肌肉、耳科疾病的基因治疗中,目前已有管线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人工智能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司同研究员介绍了高通量自动化平台的用途与本质、具体平台技术和具体应用场景。他表示,合成生物学以工程化的思想和手段从头合成生命,拓展了生命的边界。传统的人工实验做验证是随机且耗费时间的,寻找自动化平台代替人做相关的可重复工作,如药物的筛选、挖掘、测试等,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庞大的工作量。
“合成生物学真正想要往生物医药领域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产业化的发酵放大和纯化问题、商业化选品问题。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将不同环节的信息数据打通,将来希望自动化平台发挥出实际的作用,在整个合成生物产业的上中下游建立相关的大数据库,指导科研和技术发现。”司同表示。
酶工程
含氮化合物在药物中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很多热门药物,包括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中都含有手性胺的结构单元。据统计,目前美国FDA 批准的药物中大概有40% 含有一个或多个手性胺结构反应。因此,在药物领域,含氮化合物的绿色高效酶法合成路线开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郑高伟教授带领团队构建了合成含氮化合物的300 余种亚胺还原酶库,并通过亚胺还原酶构建了含氮化合物的高效酶促合成过程,同时改造了一系列高活性亚胺还原酶。
酶催化在药物中间体的生物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袁波研究员介绍了改造相关的酶来合成头孢类抗生素关键中间体、胺脱氢酶合成氨醇类医药中间体和氨基醇类药物中间体的方法,通过提高酶的改造提高反应转化效率,加速相关医药中间体的合成。
青蒿素、紫杉醇、长春碱、甘草酸等天然植物提取物在癌症、保肝护肝等治疗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李春教授以萜烯类植物天然产物甘草酸衍生物为例,详细阐述了传统提取法和化学合成法在植物类活性成分、原料生产中所存在的弊端,比如破坏生态平衡、不可持续、高能耗、污染环境、效率低、成品品质差等。而通过合成生物技术打造微生物细胞工厂,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带来更优质、更高产、更高性价比的天然药物。
酶在医药中间体的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赵素文教授围绕酶的活性和稳定性改造的计算研究,结合实际案例,详细介绍了其团队通过开发生物计算方法,快速准确地预测蛋白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而通过酶筛选与挖掘、定向进化、随机突变和理性设计,一步步实现蛋白酶的热稳定性改造的研究成果。
华南师范大学黄华研究员、伯明翰大学刘健教授,则分别从酶的活性和稳定性改造的计算研究、人工智能的生物学场景化应用方面,深度展现合成生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潜力。
显然,底层技术的创新、广泛且系统的学科交叉融合,正在成为这场“造物革命”的加速器,也将大量前沿科研成果带到产业化、商业化的关键路口。
行业需翻越“三座大山”
虽然合成生物在过去几年间显示出高度景气的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合成生物本质上是一个具有高壁垒、高门槛且研发周期较长的学科。站在产业的角度看,将合成生物前沿科研成果带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又高度考验着合成生物企业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
“中国绝大多数的合成生物企业还在量产前苦苦挣扎,究其原因就是这个行业里面有三座大山需要翻过去,即选品、规模化量产以及商业化变现。”瑞德林高级科学家李加忠表示。
规模化量产,即大宗产品体量应大于500 万吨,高附加值医药品体量应大于2.5 万吨。就选品而言,李加忠认为,选品能力是合成生物企业发展的方向盘,它关系到一家企业究竟往哪个方向发展。很多著名的合成生物企业均在选品上失败,经过分析,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市场,二是技术。“从市场的角度讲,无论是用新产品来满足市场的要求,还是用新的方法代替传统的生产方式,都需要对市场有真实且准确的判断;而从技术门槛来说,门槛太高不能实现生产力,而太低则无法打造技术壁垒,形成竞争力。只有能做出来且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足。所以说,合成生物企业的选品逻辑需要从四个方面来考虑,分别是战略维度、技术维度、市场维度及产业化维度。”李加忠强调。
瑞德林高级科学家方欣博士表示,不同的角色对于合成生物学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如对于学术界或普通消费者而言,可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于产业界或客户,它可能是物质的一种生产方式;而对于投资人和政府而言,它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商业形态或市场机会。从技术角度来说,合成生物学的核心方法论是理性设计;但从实施层面来讲,它呈现出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特征,比如说用酶催化实现生产,需要的不止是一门学科,而是从前到后多门学科的集成。并且,利用合成生物学将产品做出来并不算完成,还需要一系列基于产品的研究,所以这是一个复杂的、以产品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商业化的成功取决于能否为客户创造价值。
实际上,合成生物企业的“困扰”并不仅仅是这“三座大山”。合成生物国内外周期发展现状、合成生物社会价值以及企业面临的商业模式选择等,也是备受行业关注的问题。
“当前合成生物产业处于韧性成长的阶段,更需要主管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家等各领域人士共同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引领绿色与低碳的创新与实践。”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说。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AI 大模型算力解窘靶点枯竭
11 月20 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的《中国AI 大模型创新和专利技术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大模型专利申请总数突破4 万件。
算力强劲增长势头也给药物开发赋予了新内涵:前几日,首款由算法发现的药物即将进入关键晚期试验阶段引发关注。总部位于香港和纽约的Insilico 公司使用AI 确定了一个新靶点,并就此开发了针对无法治愈的肺部疾病的实验性药物,目前正在中国和美国进行相关中期试验。
全球新药开发面临靶点枯竭、临床试验失败率高、临床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窘境,传统研发范式已难以触及创新药的底层堵点,错误的靶标选择和不当的药物设计策略还造成行业内卷。如何借助AI 发现新靶标成为药物研发的时代考题,也是企业创新跨越的当务之急。
加固原创发现基底
医药创新难度越来越大,在拥挤的赛道上,药物创新还能走多远? 新一轮国谈落幕,PD-1 价格鏖战引发行业新思考。全球正加速运用AI 寻找新药,尽管多个研究遇阻,但资本圈和产业界热情不减,期待在某些疾病领域找到兼具新颖性和可信度的靶点。
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教授在第五届南药高峰论坛上称,“快速跟踪仍是我国新药研发的主流,对疾病靶标的认知不足使得靶蛋白的精细调控机理大多未知,新药开发面临很多难以预知的创新风险。”他认为,要重新定位基于表型筛选的药物发现。
据他分析,2010-2020 年FDA 批准的50 款FIC 肿瘤药物的发起者分布中,过八成来自小型制药公司、学术界及其与企业的合作,学术界应是原创药物发现的火车头。此外,功能基因、蛋白等靶点确证在新药开发中至关重要,且成本非常高,几乎与亚期临床的成本相当。因此,借算力打通堵点需基于新药研发规律,布局疾病和技术领域变革进行科学体系重塑。
算力加持成药几率
“AI+ 疾病”驱动药物研发差异化创新。华为、腾讯等企业率先介入,如腾讯在大模型准确度提升及效率加快等方面布局活跃。11 月17 日,在2023T-Inspire 腾讯健康智慧药械峰会上,腾讯健康总裁吴文达表示,“我们AI 驱动的药物发现平台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骨架跃迁分子生成等传统难关上已有突破。如通过引入多样性自步学习正则项,融合蛋白家族多样性先验信息和药物靶点相互作用信息来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预测精度相较传统机器学习模型提升30% 。”
有了智能化工具,新药的成药性研究则格外重要。先导物成药性全国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刘莉指出,“判断新药成药性必须满足靶点成药、效能成药、结构成药、体内过程成药、安全性成药、患者选择成药及市场营销成药七大条件,正规而标准的成药评价研究是新药发现的重要环节,AI 可从成千上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中迅速而敏捷地找到有希望成为药物的候选物质。”
老药组合赛道焕新
新药靶点扎堆,不少企业面临核心管线临床试验受挫或项目推进缓慢带来融资窘境,企业应着力开辟新赛道。
郝海平认为,“组合药物的深度开发是另一优选路径。很多企业认为老药难出知识产权,投资开发的兴趣不大,但若是两个老药组合开发出全新适应症,其附加临床价值极具潜能。因此,建议企业一阶段基于时空整合机理研究的老药组合筛选,如中药毛菊苣组合物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项目正在申报临床,属于天然优效成分群,值得期待;二阶段则属于源自中药与内源代谢物的组合筛选,即原研新药+ 已上市药物的再组合,维卡格雷+ 阿司匹林的双联疗法治疗脑卒中表现出色;三阶段源于靶标组的组合药物设计。”可见,老药也能挖掘出很多新价值。
伴随高通量筛选技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组学的快速发展,老药新用迎来机会。11 月初,上海交大附属仁济医院官宣,因抗血管生成作用而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经典老药沙利度胺,经研究表明,用于治疗复发性小肠发育不良出血疗效显著。此外,齐多夫定等老药新用也是大放异彩。
专家认为,通过表型筛选药物寻找新适应症是主要方向。老药新用策略,侧重于药物新适应症的发现和新品种的开发,仍是严肃的科学问题。
在此背景下,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前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睿谷生物创始人戴仁科博士以吉非罗齐与西立伐他汀联用为例分析道,后药血药浓度提高5 倍,主要原因是经代谢的糖苷化合物对西立伐他汀主要的药物代谢酶有抑制作用。因此,预测评估临床药物相互作用风险仍具相当挑战,尤其对同时具有抑制与诱导双重属性新药的评估,降低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对此,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则认为,“数字化从实地诊疗场景切入并助推完善诊疗一体化、全病程管理方案,将为慢病管理、多场景医疗服务与前端新药研发生态融合式创新带来新势能。”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市场分析
GLP-1 药物短缺严重,国内产业链药企纷纷扩产加速抢滩市场
近日,欧洲药品管理局(EMA) 发布一份信件表示,与诺和诺德(NVO.US) 进行探讨后发现,Ozempic( 诺和泰-GLP-1 药物司美格鲁肽,适应症为2 型糖尿病) 和Viotoza( 诺和力-GLP-1RA 利拉鲁肽,适应症2 型糖尿病) 两种药物的短缺情况严重,预计欧盟市场2024 年仍会存在Ozempic 供应短缺问题。据悉,在国内市场,目前GLP-1 类药产业链公司药明康德、凯莱英、翰宇药业、蓝晓科技等纷纷扩产,加速抢滩市场。
如今年9 月底,药明康德公告称,新建设的多肽产能预计将于2023 年12 月份投入使用,届时产能将增至3.2 万升。药明康德相关人士在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也表示,公司目前是全球多肽类药物的主要供应商,12 月底公司会有多肽产能提前投放。GLP-1 靶点药物是公司TIDES 业务订单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且预计明年将持续超60% 的高速增长。
凯莱英9 月份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多肽类业务从供给端看,全行业的产能需求非常大。以GLP-1 靶点为例,市场需求旺盛,前景非常好,具有巨大的业务机会。公司已服务了国内市场中处于临床进度先的相关品种,同时也服务于国外大客户的临床后期项目,部分项目已进入验证生产环节。具体客户和订单情况鉴于保密协议原因不便透露。公司预计到2024 年上半年,固相合成总产能将超过10,000L ,可满足百公斤级别的固相多肽商业化生产需求。
翰宇药业2023 年11 月22 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于今年9 月公告签署的2.19 亿元GLP-1 多肽原料药商业批大订单正在顺利履约中,截至第三季度,公司已完成发货近5000 万元,公司将按照合同约定在未来一年内完成交付。此外,公司于今年11 月公告签署了1.03 亿元GLP-1 注射制剂出口到美国的商业批订单,按照合同约定,将于2024 年6 月8 日前履约完成,且双方根据销量的净销售额50% 进行后端分成。据悉,该订单额占据公司2022 年总营收的14.63% ,占2022 年海外业务的130.37% 。
蓝晓科技称,公司固相合成载体供应设计产能达到100 吨。其曾在接受调研时也表示,受益于全球范围内GLP-1 类多肽药物销售大幅增加,公司多肽固相合成载体销售增长明显。固相合成载体是公司成熟产品,公司已连续多年向下游多肽药企销售。在GLP-1 药物爆发前,多肽固相合成载体作为细分领域,该市场竞争对手较少。此外,经过多年与药企合作,公司该品系产品不断优化,形成了丰富的技术积累。
而GLP-1 产业链下游,目前国内已有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 肥胖适应症,商品名“利鲁平”) 、仁会生物贝那鲁肽注射液( 肥胖适应症,商品名“菲塑美”) 两款GLP-1 类药物于今年7 月份获批上市。若国外相关药物的紧缺蔓延至国内,对华东医药等对应药品的销售及产业链也将有所影响。其中,仁会生物表示,公司旗下贝那鲁肽注射液设计产能240 万支/ 年,目前可覆盖销售需求,菲塑美’获批上市后,市场反馈较好,预计今年整体销售收入将比往年有很大幅度增长。
(信息来源:制药网)
2023 ,大药厂不能没有GLP-1
当下,没有什么比GLP-1 赛道更具想象空间。
年初至今,在GLP-1 减重药物的加持下,礼来股价涨幅高达61.26% ,市值增加2105 亿美元;诺和诺德也大涨50.29% ,市值近4500 亿美元。
有这么多的暴富故事在前,其它大药企自然也难以抵挡诱惑,纷纷淘金GLP-1 ,加入减重药物的角逐。
不久前,阿斯利康与诚益生物达成20.1 亿美元的合作,再次加码GLP-1 。眼下,GLP-1 赛道又迎来了一家大药企。
01 、不断入局的新玩家
大药厂们不能没有GLP-1 ,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一直在GLP-1 领域保持沉默的大药企罗氏,也没能抵挡住GLP-1 的诱惑,选择入场。
12 月4 日,罗氏以27 亿美元的价格以及4 亿美元里程碑款,收购了研发减重药物的Carmot ,加入了由诺和诺德和礼来主导的GLP-1 减重领域。
目前,Carmot 管线共四款产品,除了一款临床前产品,另外三款产品均靶向GLP-1 。
其中,CT-388 是一种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的GLP-1/GIP 受体激动剂,CT-996 是一种每日一次口服的小分子GLP-1 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肥胖和2 型糖尿病,这两款药物目前都处于二期临床阶段。另外一款药物CT-868 则是一种每日一次皮下注射的双GLP-1/GIP 受体激动剂,目前处于一期临床阶段。
从研发进度来看,CT-388 研发进度最快。此前,CT-388 用于治疗超重和肥胖成人的1/2 期临床试验显示,给药起始剂量为5mg ,在4 周内增加至12mg ,患者的体重在4 周内减轻了8.4% (8.15kg ),同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的稳态。
仅从目前的临床数据来看,CT-388 尚未展现出与礼来、诺和诺德的GLP-1 一较高下的实力,让罗氏心动的或许是CT-996 口服制剂的潜力。
在GLP-1 赛道中,后来者想要突围而出,口服GLP-1 是最有可能成功的。
一方面在于,口服GLP-1 能够更方便的与糖尿病、心脏病和肾病等药物联用,让GLP-1 的潜力不仅仅困于减重;另一方面,口服GLP-1 药物作为小分子药物,不用掣肘于成本和产能问题。
这或许也是罗氏的考量之一。
02 、不能缺少的GLP-1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还曾有其他药企想要并购Carmot ,出价10 亿美元或更高的价格。
但或许是对交易价格并不满意,当时这笔交易并未成功落地,Carmot 转而寻求上市。11 月17 日,Carmot 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申请,拟通过IPO 筹集至多1 亿美元资金。
不过,面对罗氏高达27 亿美元的出价,这一次Carmot 妥协了,选择卖身。
对于罗氏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GLP-1 资产的行为我们其实也不难理解。
GLP-1 背后的市场规模极其巨大。其治疗领域并不局限于减重,司美格鲁肽正在证明这一点。10 月10 日,诺和诺德发布公告表示,由于疗效显著,已达到预设标准,将提前终止司美格鲁肽治疗合并肾功能不全二型糖尿病患者和慢性肾病患者的III 期临床FLOW 试验。
这是今年以来,诺和诺德第4 次公布司美格鲁肽的积极临床进展。此前,其已经在心衰适应症领域取得了胜利,如果从司美格鲁肽在三期临床来看,还有多项潜力项目,包括阿尔兹海默症、NASH 等极具潜力的蓝海适应症。
除此之外,GLP-1 还有成为诸多联合疗法基石的可能。比如,在阿斯利康的规划中,GLP-1 便能够与糖尿病、心脏病和肾病药物Farxiga 联合使用,治疗与肥胖相关的合并症。
根据摩根大通预测,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 类药物,市场规模到2030 年将超过1000 亿美元。
在千亿美金市场的驱动下,GLP-1 板块成为了“吸金王”。美国风投公司的联合创始人Ray Camahort 认为,在生物制药行情遇冷的情况下,已经只有GLP-1 能够打动投资者了。
而对于对罗氏来说,在“老三驾马车”专利到期后,罗氏医药板块一直缺乏爆款产品,其市值也从3000 亿美金跌至如今的2200 亿美金。在这种情况下,罗氏自然也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想象空间,GLP-1 恰好有这样的潜力。这种情况下,并购GLP-1 资产自然也就成为罗氏的必选项。
那么,面对着GLP-1 的巨大潜力,罗氏之后会不会还有其他大药企加入GLP-1 战局?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运作管理
辉瑞们的中国“大撤退”,只是个开始?
疫苗巨头们在中国的“撤退”,来得猝不及防。
10 月份,葛兰素史克将带状疱疹疫苗的中国权益,交到了智飞生物手中;11 月,辉瑞将13 价肺炎疫苗的中国权益交到了北京科园手中。
要知道,葛兰素史克和辉瑞拱手分享的这两款疫苗,在国内的想象空间并不小。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30 年国内带状疱疹疫苗市场将达到281 亿元,肺炎球菌疫苗总市场将达到438 亿元。
眼下,国内还有不少玩家心心念念,想要在这两条赛道上占据一席之地。而辉瑞和葛兰素史克的产品,无论是从进度还是效果来说,都属于各自赛道的佼佼者。短期之内,辉瑞和葛兰素史克在这两条赛道仍具有相当大的确定性。
那么,面对着这样一个肉眼可见的宝藏,葛兰素史克和辉瑞为什么会选择撤退?在这些巨头们集体撤退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信号?
01 、卷不过也躺不平的MNC
越来越多的海外药企,在国内疫苗销售竞赛中改变了谋略和打法。最新的改变者是辉瑞。
近日,有消息称辉瑞将解散中国区13 价肺炎疫苗“沛儿”400 人团队,由北京科园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进口、分销和推广该产品。
这则消息一出,在行业内引起轩然大波。11 月29 日,辉瑞对媒体表示,“我们相信,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也是一种高效的走向市场模式”。上述网传消息得到了证实。
但事实上,辉瑞疫苗团队的退出并非完全出乎意料。
目前,辉瑞在国内上市疫苗仅有13 价肺炎疫苗沛儿。沛儿曾一度是全球疫苗之王,在国内市场上,沛儿也曾数次出现过卖断货的情况,但最近几年来,情况早已发生变化。
2019 年和2021 年,沃森生物和民海生物的13 价肺炎疫苗相继上市,13 价肺炎疫苗市场从辉瑞一家独大变成了三强争霸。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沛儿的市场份额自然难免受到影响。2022 年,沃森生物的13 价肺炎疫苗获得的批签发量为772 万瓶,已占据国内50% 以上的市场份额;2023 年,其继续占据国内市场第一的宝座。
事实上,面对来势汹汹的国产疫苗,2021 年市场曾一度传出辉瑞要在国内疫苗业务试点“外包”的消息,要把“外围城市”的疫苗销售推广通过第三方的医药销售外包公司去完成,以促进沛儿的放量。
尽管这一传闻并未成真,但是沛儿在国内面临的压力,在当时就已经显露无疑。
着眼未来,沛儿面对的竞争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剧。因为,国内还有艾美疫苗、康希诺等众多玩家,在排队等待进入13 价肺炎疫苗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辉瑞决定解散中国疫苗销售团队,将沛儿的销售交给本土合作伙伴也就不足为奇。
事实上,不仅仅是辉瑞,另一疫苗巨头葛兰素史克也做出了类似的决定。10 月9 日,葛兰素史克与智飞生物达成合作,由后者代理其带状疱疹疫苗的销售。这背后的缘由,可能同样是带状疱疹疫苗销售不及预期。
如今,辉瑞、默沙东、葛兰素史克、赛诺菲四大老牌疫苗中,仅剩赛诺菲仍在国内坚持自主销售疫苗。
02 、更具性价比的模式
面对激烈的竞争,这些MNC 选择的代理模式,一定会让它们的疫苗在国内卖得更好吗?
答案尚不可知。但考虑到,如今国际环境和企业竞争环境剧变,药企纷纷寻求降本增效之道,新形势下,MNC 让本土药企来负责其核心疫苗在国内的商业化工作,似乎成了更明智、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更何况,还有默沙东的成功案例在前。
最初,默沙东也曾选择在中国区自建团队销售疫苗,然而由于国内销售推广未达到目标,默沙东撤销了自主销售团队,并从2011 年开始将疫苗销售代理权交给智飞生物。在智飞生物的推广下,2012 年智飞生物代理的23 价肺炎疫苗批签发量较2011 年同期增长105.74% 。
当然,二者合作中最亮眼的产品还是HPV 疫苗。从2018-2022 年,智飞生物靠着代理产品,收入从38.88 亿元增长至349.75 亿元,复合增长率73.18% ,而代理产品中的主要增长引擎便是HPV 疫苗。
这笔合作同样成就了默沙东。今年上半年,默沙东国内营收35.81 亿美元,成为中国医药市场收入规模最大的药企,其业绩增长背后的核心引擎之一就是HPV 疫苗。
这也由此带来一个问题,为何财大气粗的海外药企,到了国内却要靠代理模式才能把疫苗卖得更好?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简单了解国内的疫苗销售模式。
在我国疫苗分为一类苗和二类苗,而给海外药企带来巨额收入的疫苗,基本都是需要自费接种的二类苗。这些二类苗的采购要纳入省级集中招标平台,生产企业只能通过省级交易平台将疫苗销售给县疾控中心,同时需要直接或者委托配送,配送环节要求全程冷链运输,疫苗流通全部实现一票制。
整个过程涉及到公立医院、私立医院、疾控中心等各个阶层,这也对疫苗企业覆盖下沉市场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这些跨国药企来说,中国市场地理区域大、医疗机构级别和数量纷繁复杂,以及对疾病认知、治疗和方案的差异,使得疫苗的推广和下沉并不那么容易。
反观国内代理商,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拿智飞生物来说,截至2023 年中,智飞生物营销网络覆盖30000 余个基层卫生服务点(乡镇接种点、社区门诊),市场团队超3400 人,其终端直销模式的模式已经相当成熟。
而此次辉瑞选择的合作伙伴科园,分销网络覆盖1000 多家经销商、2000 多家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0000 多家零售药房,同样也有着强大的渠道销售能力。
除此之外,代理模式也能够给予这些进口疫苗更大的操作空间。比如定价,碍于全球定价体系,海外药企很难与国内玩家下场肉搏。但当进口疫苗的权利下放到代理商,情况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03 、还会有更多的药企撤退吗?
看到辉瑞和葛兰素史克在疫苗领域的撤退,大部分人心中可能也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未来会有更多的海外药企撤退吗?目前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因为在这些海外药企转变战略的背后,映射的是整个中国疫苗市场的竞争格局的巨变。
过去,在几起疫苗安全事情的影响下,国内疫苗生产许可证一度暂停发放,切断了药企进入这一赛道的路径。这也导致国内疫苗玩家相对较少,且大众普遍对进口疫苗的认可度更高,海外企业由此能够躺着赚钱。
在新冠疫情之后,国内疫苗研发不再受到限制,原本屹立在疫苗赛道的护城河也随之瞬间崩塌,越来越多创新企业的加入,推动了国内疫苗行业的发展和创新。这也改变了进口疫苗在国内的处境,它们不得不重视“国产疫苗替代”浪潮的冲击。这不仅考验着疫苗企业的研发临床能力,还对企业的商业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格局,疫苗玩家如果选择继续站在原地,很可能在新一轮浪潮之下被淘汰出局。哪怕是强如海外大药企,如果不能灵活应对国内的内卷挑战,也不排除被踢出棋局的可能性。
当然,这种改变也不仅限于疫苗领域,医药领域也存在相同的情况。
早年间,海外药企靠着过期的原研药就能在国内市场躺赢。但随着一致性评价和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仿制药市场格局出现巨大变革,海外药企的黄金时代逐渐远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外药企不得不做出改变,不少药企纷纷剥离非核心业务。比如,2022 年,第一三共将其成熟产品可乐必妥片剂和针剂中国权益出售;此外,还有罗氏、礼来、GSK 、武田、辉瑞等药企,都曾先后将非核心产品的中国权益出售。
在一系列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不少海外药企在国内的收入得以持续增长。
时代滚滚向前,中国创新药和疫苗市场还将不断发生新的变化,那些能够在国内留下姓名的,也必定是那些能够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的药企。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生物医药“创新为王”时代,如何破解源头创新“第一公里”难题?
源头创新就是原创性的创新,具有推动科学进步、促进人民健康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创新。近年来在改革推动下,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加速形成,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快速成长,生物医药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新增长点,但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晚,医药创新实力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在2023 首届浦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论坛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表示,从创新的能力上来看,我国本土创新药企近年来的创新能力进步非常快,但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依旧不在同一个层级上,国内尚未形成自身的转化体系,国有母基金很难投到真正的原始创新项目中去,很多科研院所的创新黑科技并没有被企业、投资人所认识。
“当前,我们的国有母基金往往投入在比较成熟且将要上市的企业上,这也使得在考核标准中间会增加国有资产的保值占比。原始创新具有较大的投资风险,因而如何调动国有母基金在原始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依旧是一个问题。”朱同玉说,另外,我国诸多政策均在鼓励原始创新,但是成果转化过程中总是被诸多问题所束缚,这也是由于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也会涉及比较复杂的审计问题,中间的执行部门积极性不高,对政策的理解是不到位,最终使得成果转化难度加大。
在需求、政策和资本助推下,2016-2020 年我国创新药行业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2021 年创新药行业结束初期的野蛮生长阶段,开始进入到行业调整期。2022 年行业调整进一步深化,监管政策继续改革完善,各界对创新药企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眼下,医药研发也出现了“创新”与“伪创新”的分水岭。
对此,有券商医药分析师表示,在创新为王的时代,真正的技术创新占企业成功的20%-30% ,存在较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的疾病领域患者群体庞大、对应市场空间大,也成为创新破局的关键点。但如何实现创新转化依旧成为待解的难题。
医药创新与基础研究脱节
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推动中国创新- 最佳国际实践》曾提出9 条具体建议,其中要点包括:加强基础科研研究和投入。美国NIH 和NSF 负责60% 的年科学基础研究经费的拨款。对比2017 年OECD 国家17% 的R&D 投入在基础科研研究中,而我国不到5% 。
眼下,多数资本和企业都不得不放弃急功近利,转而更加关注研发长期布局,加强基础科研和投入,新机制和新靶点的开发。如此,倒逼创新药企避开同质化竞争,努力迈向“原始创新”的阶段,加强“First-in-class ”创新药的研发,注重未满足重要品种研发。
但“源头创新”并非易事。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上述论坛上表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基础研究能力在大幅提升。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表现来看,2023 年排名前100 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与2015 年比,短短的八年时间,中国增加了32 家,美国减少了21 家,说明中国基础研究能力实现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中国基础研究实力及数量与美国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也正是由于中国源头创新能力与海外要求存在巨大差距,包括有些产品品种,存在与海外同类型产品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所以在此情况下,无法真正解决一些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大多数本土创新药企走向国际化市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中国医药创新的国际化正在不断涌现,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数量可以看到这个巨大的变化。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眼下全球的投融资都在下行,中国医药创新投资已经进入冰冻期,为此各国纷纷出台了鼓励创新、提升创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潜力。这也要求我国政府利用全方位的政策要素推动医药行业创新发展。”宋瑞霖认为,当前,诸多因素都在倒逼中国医药企业必须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并且突破自我,如何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自信做到First-in-class in china 是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
宋瑞霖指出,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思考中国医药创新发展离开这一前提就会失去方向。当前,医药创新与基础临床研究产生脱节。基础研究转化整体比例较低,且以高校及科研院所代表的“药物发现- 企业转化”路径为主临床角度几乎没有参与药物研发,药物研发更多是“盯着药”而非“盯着病”。
“基于此,我们需要多维度提升我国源头创新的能力,要把临床研究机构变成临床科学研究机构,不仅仅是做企业所委托的GCP 临床研究,更多的是要做干预性的研究,聚焦临床未被满足需求,而不只是聚焦已上市药品的新增适应症,限制、束缚中国源头创新。”宋瑞霖说。
从产业或从资本角度来看,当前处于医药行业新周期开始,一轮泡沫以后,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真正“裸泳”,真正一批优秀的企业才能开始兑现成长,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公司开始显示出来。这也要求产业链上下游在市场发展痛点之下,找寻如何实现“真创新”的路径。
朱同玉也认为,中国真正培养科学性企业家的机构非常少。如此也使得,想要将创新想法变成幼苗、幼苗变成产品、产品变成商品,较为困难,中间有一道道关卡需要集体去突破。我国想要把临床成果转化完整的链条构建起来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医药创新成果转化是一个闭环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大学、资本的共同参与。
源头创新制度模式待构建
生物医药是促进人们生命健康的战略新兴产业,当前,应当大幅度增加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投入,激发科学家的创新活力,鼓励原创药物的研发,为原创性新药商业化成功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要针对生物医药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在研发、准入、生产、使用、支付各环节给予全链条的支持,努力营造一个鼓励源头创新的制度环境以及创新生态。
然而,良好的创新生态离不开源头创新支撑,更需要不同的利益共同体组织形成。其中,更是离不开大型医药企业、小型创新医药企业、资本、政府及聚焦源头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等各方的协作,并且需要思考如何以利益机制为纽带更加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资源充足丰富的参与者形成共赢生态,这也是当前不少业内人士正在探索的话题及方向。
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表示,成果转化是生物源头医药创新重要的环节。真正要做源头创新需要做到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本土创新药企需要加强与国内的科研院所、临床医院合作,推动临床研究科技成果实现科技性转化。当然,在临床转化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策略方向、建立评估能力,思考并解决“什么样的科技能够实现转化”这一问题;另一方面,聚焦且明确聚焦“临床未被满足需求”这一方向,需要从临床未被满足需求出发,去搜索和寻找相应的科技成果及科学家所在。当然,在此基础上需要建立两个体系:一是,建立创新孵化器,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且确定方向共同寻找相应的技术和科学家进行创新孵化;二是,建立创新药孵化基金,在基金的框架下搭建一支团队,国内国外寻找新技术。
根据公开信息,复星医药于2017 年和西湖大学副校长许田教授达成合作,共设创新孵化器复星领智。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投资孵化了包括精缮科技、深爱科技、新肽生物、微济健康等科创公司,布局基因细胞治疗、人工智能肿瘤精准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微生态菌群等领域。此外,由复星医药作为控股股东发起设立的复健资本新药创新基金,利用复星在海外已布局的6 个合作VC 旗下的项目资源,聚焦将海外优质生物技术领域的世界级技术与产品通过引进与合作等模式落地国内。
“企业在做成果转化时面对不同的科技会引入不同的产品,但最重要的始终是坚持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在进行临床转化工作的过程中,不要单纯从技术去转化,从技术去转化有时在实验室是一个好的技术,但到了临床可能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等到产品上市了,才发现这个技术在临床真正的应用没有太多价值。”陈启宇说。
朱同玉也进一步指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创新成果转化层面已经进行了诸多探索,有四点经验总结:
一是, 高校要做好专利梳理,了解哪些项目可以落地,哪些可以进一步孵化。
二是, 梳理好专利进行项目分类对接,例如,国内单抗企业有多少?CAR-T 类的企业有多少?针对这些企业梳理,可以方便后续进行一系列的对接工作。
三是, 每个月会举办一期科技沙龙,将企业、投资方、科学家汇聚在一个平台,小范围深入讨论,目标就是让科学家的成果真正被投资界、企业界认知,同时培养科学家的企业家思维,推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医理、医工、医文实现有效结合。
四是, 联合外地的研究院专业人员作为复旦补充人员,直接参与临床研究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同时,需要考虑如何让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理科研究人员进行联动对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创新成果进行落地。
“现在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构建对接平台还不够完善,所以我们正在对接完善的平台,正在推动理、工、农、医、投资方、企业界、政府部门共同加入,加速搭建这一平台。”朱同玉说。
如此也意味着,只有对临床上急需的产品进行研究,才有更多的属于中国自己的原始创新产品和技术。因此,合作才能共赢。国家在机制上和体制上大力推动改革,改革要有创新,医、学、研、产、政要五力联动,共同推进,才能形成较好的原始创新,解决创新“第一公里”的问题。
(信息来源:21 经济网)
科技研发
赛神医药口服阿尔茨海默病新药1 期临床取得积极结果
近日,赛神医药宣布完成了一项评价SNP318 在健康受试者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单次和多次剂量递增给药的1 期临床研究。SNP318 是一款新型口服Lp-PLA2 小分子抑制剂,拟开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赛神医药计划在2024 年开展一项2 期临床研究,以评估SNP318 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临床获益,作为其全球开发的下一步。
据赛神医药新闻稿介绍,超过80% 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伴随脑血管病变,且这已成为患者认知能力下降的关键驱动因素。对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OAD )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跟踪研究表明,脑血管功能障碍是淀粉样蛋白病理出现之前或者独立于淀粉样蛋白病理的早期和主要疾病发展事件。
SNP318 是赛神医药开发的一款新型口服、中枢神经系统(CNS )渗透型的Lp-PLA2 小分子抑制剂,可抑制血管炎症,拟开发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 )是一种主要由炎症细胞分泌的磷脂酶,它可水解低密度脂蛋白上的氧化磷脂,产生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 )和其他促炎因子。LysoPC 是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应激的关键介质,导致的血管病理包括血管渗漏和血脑屏障损伤。
本次完成给药的1 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SNP318 在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参数。1 期临床研究初步结果显示,SNP318 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SAEs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数据显示该产品口服后在体内有良好的暴露量,支持每日一次给药;SNP318 在脑脊液(CSF )中有较好的分布,可以完全抑制人体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靶点酶活性。
赛神医药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EO )利民博士表示,很高兴看到SNP318 的1 期研究取得预期的良好结果,这代表着赛神医药在SNP318 的临床开发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特别感谢澳大利亚所有的试验参与者和敬业的临床团队。赛神医药期待能通过改善脑神经血管病变,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中国生物制药TQA3038 “siRNA ”I 期临床完成首批受试者给药
12 月5 日,中国生物制药发布公告,集团正在开展一项“评价TQA3038 在健康成年受试者中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徵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 期临床试验”。TQA3038 是集团自主研发的靶向乙型肝炎病毒(HBV) 的小干扰RNA(siRNA) 药物,适应症为慢性乙型肝炎(CHB) 。TQA3038 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近期已完成首批受试者入组,用药过程顺利,已完成给药后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是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有2 亿9000 万慢性感染者。中国是乙肝高发地区,据推算目前有约8600 万慢性HBV 感染者,仍有大量患者需要治疗。而未经有效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15-40% 有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甚至发生肝癌的风险。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核甘类似物(NAs) 和干扰素等,但很难实现功能性治愈 ,亟待开发有效疗法。目前国内外专家的共识是以 HBV 功能性治愈 为目标,定义为有限疗程治疗后血清中 HBsAg 和HBV DNA 持续清除。而降低HBsAg 是目前临床治疗中的主要挑战。
TQA3038 作为GalNAc 缀合的siRNA 药物,可富集于肝脏,有效地降解靶向的RNA ,抑制相关蛋白的翻译,从而阻断乙肝病毒的复制,有望在临床上显著提高患者的功能性治愈 率。 TQA3038 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序列,与目前临床进展最快的siRNA 相比,具有更强的体外及体内抗病毒活性。非临床研究结果显示,TQA3038 可显著抑制AAV-HBV 模型小鼠的感染指标;在大鼠和食蟹猴毒理试验中展现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具有较大的安全窗口。
首批受试者的成功入组标志着本项临床研究正式拉开帷幕,TQA3038 注射液有望成为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 的基石,为广大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选择。
(信息来源:格隆汇)
上海医药集团溶瘤病毒疗法获批IND
11 月29 日,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T3011 疱疹病毒注射液”获CDE 临床试验默示许可,适应症为晚期实体瘤。
公开资料显示,T3011 由亦诺微研发,是一款三合一疱疹溶瘤病毒创新产品,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分为瘤内注射和静脉注射。其基于对野生HSV-I 型疱疹病毒骨架的全新设计,确保病毒在肿瘤细胞内拥有强劲的复制能力的同时,在正常细胞内复制能力得到抑制,实现最优减毒效果。
2020 年8 月,上海医药集团与亦诺微签订《2022世界杯盘口》,将出资不超过11.5 亿元取得T3011( 瘤内注射) 项目在大中华地区(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 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的独占权益。
目前,该产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有望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在2023 年美国ASCO 会议上,“T3011 ”最新临床数据惊艳亮相:在中国开展的单药临床I/IIa 期研究显示:截至2023 年1 月18 日,在接受MVR-T3011 IT 单药治疗的90 名患者中,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 )事件,随访时间内最常出现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AE )为发热。
(信息来源:细胞基因疗法)
百济神州HPK1 抑制剂获批临床
12 月1 日,CDE 官网公示,百济神州申报的1 类新药BGB-26808 片获批临床,拟定适应症为单药治疗晚期实体瘤。根据百济神州公开资料,这是一款HPK1 抑制剂,正在海外开展1 期临床研究。
HPK1 又称MAP4K1 ,是MAP4K 家族的成员之一,属于丝氨酸/ 苏氨酸激酶。HPK1 对肿瘤免疫有抑制作用。在T 细胞中,T 细胞受体(TCR )信号通路活化导致胞质内的HPK1 被招募到细胞膜,与接头蛋白SLP76 结合并对其磷酸化,促进SLP76 与E3 连接酶14-3-3 的结合,导致SLP76/LAT 信号体的降解,进而对TCR 通路进行负调节,抑制T 细胞活化和效应T 细胞功能。此外,HPK1 也是B 细胞和树突细胞活化的负调控因子,并对Treg 细胞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
因此,HPK1 是肿瘤免疫治疗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潜在靶点。研究发现,HPK1 与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如胰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HPK1 抑制剂可以单用或者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例如抗PD-1 抗体)联用产生协同效应。
根据百济神州2023 年投资者研发日资料,HPK1 靶点产品为该公司下一波免疫疗法项目产品,拟与抗PD-1 单抗替雷利珠单抗联用并形成协同。根据ClinicalTrials 官网,百济神州正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开展一项1 期开放标签、多中心、非随机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研究,旨在评估BGB-26808 单药治疗或与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治疗,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初步抗肿瘤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百济神州又一款获批临床的HPK1 抑制剂。此前,该公司已经有一款HPK1 抑制剂产品BGB-15025 进入临床,目前正在开展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等的剂量扩展研究。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三生国健重组抗IL-17A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608 )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III 期研究达到全部疗效终点
12 月1 日,三生国健宣布,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重组抗IL-17A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608 )治疗成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关键注册性Ⅲ期临床研究达到主要疗效终点(PASI 75 和sPGA 0/1 )、全部关键次要疗效终点(PASI 90 、PASI 100 和sPGA 0 )和所有次要疗效终点。
该研究是一项评价608 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受试者疗效与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主要疗效终点为给药第12 周达到PASI 75 和sPGA 0/1 的受试者比例,关键次要疗效终点包括给药第12 周分别达到PASI 90 、PASI 100 和sPGA 0 的受试者比例,其他次要疗效终点包括疗效维持情况、复发情况、瘙痒评分、生活质量评估等。
与安慰剂组相比,608 各剂量组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皮损情况,显著提高达到PASI 75 、sPGA 0/1 、PASI 90 、PASI 100 和sPGA 0 的患者比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且安全性良好。相较于同靶点已上市产品,608 的疗效和安全性均具有有力的竞争优势。更多数据结果将随研究进展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披露。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免疫相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世界各地不同人群中的患病率有明显差异,欧美的患病率约1% ~3% ,而我国约为0.5% 左右,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故银屑病患者绝对数较多,且正在逐年增加。银屑病病程长、易复发、治疗困难,患者需接受终生治疗,同时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疾病也密切相关,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临床虽然有多种治疗方案可供选择,但均有其局限性。生物制剂已经成为银屑病的主要系统用药,在治疗中重度、难治性及特殊类型银屑病方面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我国目前尚未有针对IL-17A 靶点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国产药物获批。608 是重组抗IL-17A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属于治疗用生物制品1 类,与同靶点已上市产品司库奇尤单抗和依奇珠单抗作用机制类似,可特异性结合人IL-17A ,并能阻断IL-17A 与其受体的结合,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
三生国健董事长娄竞博士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三生国健自主创新研发的重组抗IL-17A 单抗608 关键注册性Ⅲ期临床研究达到全部疗效终点。未来,我们将加速推进该产品的研发进程,推进608 新药上市申请(NDA )事宜。三生国健将继续致力于探寻及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性生物制剂,以应对迫切的医疗需求,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提供重要的治疗选择。”
SSGJ-608 产品是三生国健自主研发设计、筛选的人源化抗IL-17A 单克隆抗体,具有全新的氨基酸序列。SSGJ-608 可选择性结合人IL-17A ,中和IL-17A 的活性,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进而发挥抑制IL-17A 生物学活性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抑制炎症反应,达到治疗银屑病的效果。
三生国健成立于2002 年,是中国第一批专注于抗体药物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已发展为同时具备自主研发、产业化及商业化能力的中国抗体药物先行者。公司以创新型治疗性抗体药物为主要研发方向,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提供高品质、安全有效的临床解决方案。目前,公司拥有16 个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药物,其中大部分在研药物为治疗用生物制品1 类,部分在研药物为中美双报。
(信息来源:美通社)
改善更年期症状!新药3 期试验积极结果公布
近日,安斯泰来(Astellas Pharma )公布3b 期DAYLIGHT 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该试验检视其口服药物Veozah (fezolinetant )用于治疗被认为不适合激素治疗的女性与更年期相关的中度至重度血管舒缩症状(VMS ),VMS 的特征是潮热和/ 或盗汗,是更年期的常见症状。分析显示,第24 周时,由于绝经和患者报告的睡眠障碍导致的中度至重度VMS 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出现统计学显著降低。详细数据公布于2023 年欧洲妇科学会(ESG )大会中。
该试验共有450 多名被认为不适合激素治疗的女性入组,该试验在24 周时达到了所有主要和次要终点。在中度至重度VMS 频率相对于基线的平均变化这一主要终点上,与安慰剂相比,45 mg fezolinetant 显示统计显著降低1.93 (p<0.001 )。而在中重度VMS 严重程度较基线平均变化这项关键次要终点上,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相比,fezolinetant 显示统计学显著降低0.39 (p<0.001 )。在患者报告的睡眠障碍较基线平均变化上(次要终点),与安慰剂相比,fezolinetant 显示统计学显著降低2.5 (p<0.001 )。
有65% 的fezolinetant 组患者和61% 安慰剂组患者报告了治疗后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 )。最常见的TEAE 是COVID-19 (fezolinetant 组为13.3% ,安慰剂为12.8% )、头痛(fezolinetant 组为8.8% ,安慰剂为9.3% )和疲劳(fezolinetant 组为5.8% ,安慰剂为0.4% )。fezolinetant 组中有4.4% 的患者发生严重TEAE ,此数值在安慰剂组为3.5% 。
Fezolinetant 是神经激肽3 (NK3 )受体拮抗剂,可通过与受体结合以阻断其作用。神经激肽3 受体参与大脑调节体温的机制。Fezolinetant 不是一种激素,而是靶向引起更年期潮热的神经活动。2023 年5 月,美国FDA 批准fezolinetant 上市,用于治疗由更年期引起的中度至重度血管舒缩症状。根据新闻稿,fezolinetant 是首款获FDA 批准用以治疗此类患者的NK3 受体拮抗剂。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通化东宝“控糖药”利拉鲁肽注射液获批上市
12 月4 日,通化东宝发布公告,利拉鲁肽注射液获批上市,用于成人2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利拉鲁肽是一种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类似物,可激活人GLP-1 受体,促进胰腺分泌胰岛素。该品种由诺和诺德公司研制,2011 年进入中国市场。通化东宝申报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商品名:统博力)是原研药物诺和力(利拉鲁肽注射液)的生物类似药。
通化东宝布局研发多款GLP-1 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形成包括利拉鲁肽注射液、多靶点的GLP-1/GIP 双受体激动剂、口服GLP-1 受体激动剂在内的管线体系。截至目前,通化东宝在利拉鲁肽注射液研发项目上已累计投入人民币约2.4 亿元。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数约为1.4 亿人。公开数据统计,全球GLP-1 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2 年已突破200 亿美元。米内网数据显示,2023 年上半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和城市实体药店终端,GLP-1 受体激动剂类药物销售额合计近40 亿元,同比增长超50% ,利拉鲁肽注射液销售额近10 亿元。
(信息来源:新京报)
全球首款!罗氏CD20 ×CD3 双抗Mosunetuzumab 在华申报上市
11 月30 日,罗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Mosunetuzumab (RO7030816 )在华申报上市,并被CDE 拟纳入优先审评。本品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FL )成人患者。
Mosunetuzumab 是罗氏公司开发的一款CD20/CD3 双抗,于2022 年6 月在欧盟获得附条件上市批准,用于治疗至少接受过2 次系统治疗的R/RFL 成年患者,成为了全球首个获批上市CD20/CD3 双抗。同年12 月,Mosunetuzumab 又获得FDA 上市批准。
Mosunetuzumab 的上市批准基于一项2 期GO29781 研究(NCT02500407 ),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和扩展研究,用以评估Mosunetuzumab 在复发性或难治性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2022 年ASH 大会上,Mosunetuzumab 在B 细胞淋巴瘤治疗领域的多项研究数据公布。研究显示,Mosunetuzumab 治疗多线经治的R/RFL 患者不仅能达到60% 超高的CR 率(ORR78% ),并且2 年多的中位随访中,大部分患者疗效能够得到保持;其单药一线治疗老年、身体状态较差的DLBCL 患者最佳ORR 和CR 率分别达到56% 和43% ,且耐受性良好。
此外,罗氏公司早在2021 年便在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上登记了Mosunetuzumab (RO7030816 )的一项临床研究,该研究是一项在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中评价Mosunetuzumab 单药治疗的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开放性、多中心、I 期试验。
罗氏公司研发实力强悍,已基于小分子、单抗、融合蛋白、双特异性抗体等自有核心技术,布局了多样化、差异化的产品管线。其中,以格菲妥单抗、Mosunetuzumab 为代表的双抗管线成为了罗氏公司最重要的布局之一。
格菲妥单抗(Glofitamab )是一款CD3/CD20 双抗,同时是罗氏公司继Mosunetuzumab 后获批上市的第二款CD3/CD20 双抗。Glofitamab 具有一种新的“2:1 ”结构形式(2 个结合CD20 的Fab 区和1 个结合CD3 的Fab 区),与同靶点的Mosunetuzumab (“1:1 ”结构)相比,杀伤作用更强。
今年6 月,Glofitamab 获FDA 加速批准上市,用于既往已接受过至少二线系统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弥散性大B 细胞淋巴瘤(R/RDLBCL )或由滤泡性淋巴瘤引起的大B 细胞性淋巴瘤(LBCL )成人患者。本月初,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格菲妥单抗注射液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线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
尽管格菲妥单抗和Mosunetuzumab 同样针对淋巴瘤,但前者针对侵袭性和难治性淋巴瘤,后者则针对惰性淋巴瘤,实际上做到了适应症布局差异化。
此外,罗氏公司还拥有在肿瘤领域之外的多款双抗,例如全球首款眼科双抗药物——法瑞西单抗(Faricimab )。该药物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 )和血管生成素2 (Ang-2 ),于2022 年1 月底首次获美国FDA 批准上市,目前已获批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视网膜静脉阻塞后的黄斑水肿。
相关报道显示,法瑞西单抗已在超70 个国家获批,且完成了超过200 万针的临床使用。此外,法瑞西单抗已在我国开展了多项临床试验,涉及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等适应症。
除格菲妥单抗、Mosunetuzumab 、法瑞西单抗外,罗氏公司还有多款在研双抗药物。随着产品研发进度持续推进,罗氏公司的双抗管线将进一步壮大。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济民可信西甲硅油乳剂获批上市
12 月1 日,济民可信集团旗下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2022世界杯盘口》,批准公司西甲硅油乳剂(规格40mg/ml )上市销售,获批日期为11 月28 日。该产品由旗下子公司上海济煜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研发,康莱特药业落地生产,主要用于治疗肠胃胀气等不适症状。
西甲硅油乳剂(Simethicon Emulsion )是一款口服乳剂,所含药理学活性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消泡剂,可改变消化道中存在于食糜和粘液内气泡的表面张力,并使之分解,释放出的气体可被肠壁吸收,并通过肠蠕动排出。该产品可用于治疗由胃肠道中聚集了过多气体而引起的不适症状:如腹胀等;可作为腹部影像学检查的辅助用药(例如:X- 线、超声、胃镜检查),以及作为双重对比显示的造影剂悬液的添加剂。
西甲硅油(simethicone )是二甲硅油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硅能够增强二甲硅油的消泡作用,二甲硅油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5mg (二甲硅油4.7mg ,二氧化硅0.3mg )消泡能力与750mg 二甲硅油的消泡能力相当。由于西甲硅油的消泡作用明显优于二甲硅油,最近5 年国内销售呈稳步增长的趋势,2022 年国内销售额达到2.81 亿元。西甲硅油乳剂已于2019 年纳入医保,有较大市场潜力,此次该产品获批上市有助于造福更多患者。
上海济煜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济民可信集团全资子公司,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药物研发中心,其研发管线涵盖生物大分子创新药、化学小分子创新药、创新中药、复杂仿制及高端制剂。西甲硅油乳剂的研发申报由该公司创新技术药物研究院完成,该院聚焦国际领先的高端创新制剂研发,覆盖肿瘤、镇痛、呼吸、关节炎、抗感染、心脑血管、肾病、肝病等多个领域,拥有脂质体/ 乳剂、微球、吸入剂、口服固体、创新中药和特色原料药等六大创新技术研发平台。
济民可信集团创建于1999 年,总部位于中国南昌,主要产品管线为肾病、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抗感染、疼痛五大领域,致力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药品和创新医药解决方案。作为中国领先的大型现代制药集团之一,济民可信集团已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医药工业百强前十。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绿叶制药宣布创新药芦比替定在中国澳门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性小细胞肺癌
12 月4 日,绿叶制药集团宣布,注射用芦比替定已正式获得中国澳门药物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用于治疗接受铂类药物化疗期间或期后出现疾病进展的转移性小细胞肺癌(SCLC )成人患者。
绿叶制药集团总裁杨荣兵表示:“SCLC 是一种治疗相对困难的肺癌亚型,具有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复发性高的特点。该疾病复发后缺乏新的药物治疗选择是当下临床应用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芦比替定在中国澳门获得上市批准,并有望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政策惠及更多有需要的SCLC 患者,改善他们的生存获益。”
芦比替定是一种选择性的致癌基因转录抑制剂,独特的双重作用机制使其在抑制肿瘤基因转录、导致肿瘤细胞凋亡的同时,可调节肿瘤微环境,从而进一步发挥抗肿瘤作用。该药物于2020 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的附条件批准,是二十多年来唯一一个获得FDA 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性SCLC 的新分子实体。
芦比替定在中国澳门的上市批准,主要基于其在中国及海外开展的两项临床研究。其中,在海外开展的研究为一项芦比替定单药治疗105 例接受铂类药物化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SCLC 成年患者的开放、多中心、单臂、II 期篮子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芦比替定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ORR )为35.2% ;其中,化疗敏感型患者(停疗至复发间隔(CTFI )≥90 天)的ORR 达到45%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 )为4.6 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 )为11.9 个月。
芦比替定在中国开展的单臂、包含剂量递增及扩展的临床研究,用于评估该药物在包括复发性SCLC 在内的晚期实体瘤中国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PK 特征和初步疗效。研究结果显示:在复发性SCLC 受试者中,由独立评估委员会评估的ORR 为45.5% 、mPFS 为5.6 个月,mOS 为11.0 个月。研究结果亦提示:芦比替定二线治疗中国SCLC 患者具有显著的抗肿瘤疗效及可控的安全性,其在中国人群中的疗效与国外II 期临床试验SCLC 队列的疗效结果有可比性,并倾向于获得更好的有效率。
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居癌症之首,2020 年新发患者约81.5 万人,死亡约71.4 万人,其中SCLC 占肺癌的13 ~17% 。SCLC 患者确诊时多为晚期,预后极差,五年生存率仅7% ,广泛期SCLC 的五年生存率仅3%[3] 。尽管SCLC 对于初始治疗非常敏感,但大多数患者在初始治疗后出现耐药及复发;据统计,约75% 的局部晚期患者和超过90% 的转移性患者在治疗2 年内复发。SCLC 的高复发率为其治疗带来巨大挑战,临床亟需创新治疗方案。
除了在澳门地区获得上市批准,芦比替定还分别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处于上市审评阶段,并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纳入优先审评品种名单。此外,芦比替定亦获得国内外多个权威指南推荐:包括《NCCN 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2024.V1 )》推荐该药物优先用于CTFI ≤6 个月的SCLC 患者,《CSCO 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3 》推荐其作为≤6 个月或>6 个月复发SCLC 二线治疗等。
(信息来源:美通社)
全球上市
云顶新耀宣布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部受理耐赋康 ® 用于治疗成人原发性IgA 肾病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
11 月30 日,云顶新耀宣布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部(MFDS )已受理耐赋康 ® (Nefecon ® )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NDA ),用于治疗原发性IgA 肾病成人患者。耐赋康 ® 是首个在美国、欧盟和中国获批的IgA 肾病对因治疗药物。云顶新耀预计耐赋康 ® 将于2024 年在韩国获得NDA 批准。
云顶新耀首席执行官罗永庆表示:“IgA 肾病在东亚人群中最为高发,且亚裔人群与其他人群相比较,其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56% 。耐赋康 ® 是全球首个IgA 肾病对因治疗药物,全球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服用9 个月耐赋康 ® ,可以减少肾功能衰退达50% ,预计延缓12.8 年进展至肾衰竭。云顶新耀致力于尽快将耐赋康 ® 带给亚洲授权区域内的所有患者,我们将在中国快速推动耐赋康 ® 的商业化,让这一疾病首创疗法尽快惠及约500 万IgA 肾病患者,同时公司还会在未来一年内将耐赋康 ® 带给包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等亚洲地区的患者,满足他们对从疾病源头进行治疗并能显著延缓疾病进展的创新疗法的迫切需求。”
今年年初,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部将耐赋康 ® 纳入全球创新产品快速通道(GIFT )计划。耐赋康 ® 是该计划中的第二款产品和首款非肿瘤产品。纳入GIFT 计划后,预计可将审批时间缩短25% ,并允许进行滚动审理。
NefIgArd 3 期全球临床试验是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在接受优化RAS 抑制剂治疗的原发性IgA 肾病成人患者中评估了耐赋康 ® (16 mg/d ,每日一次)与安慰剂相比的疗效和安全性。这项研究为期2 年,包括9 个月的耐赋康 ® 或安慰剂治疗期,随后是15 个月的停药随访期。全球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耐赋康 ® 不仅带来了持久的蛋白尿下降,减少镜下血尿风险,更重要的是在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上显示出临床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的治疗获益(p<0.0001 ),能减少肾功能衰退达50% ,预计能将疾病进展至透析或肾移植的时间延缓12.8 年。
NefIgArd 研究(n=364) 的完整2 年数据还进一步分析了亚洲人(n=83 )相比于白种人(n=275 )对耐赋康 ® 治疗反应的潜在差异。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无论亚洲人还是白种人,耐赋康 ® 治疗9 个月均可持续明显延缓eGFR 下降,保护肾功能,并带来持久的蛋白尿下降和减少镜下血尿风险。
耐赋康 ® (Nefecon ® ) 是口服靶向布地奈德迟释胶囊,作为全球唯一对因治疗IgA 肾病的治疗药物,是靶向肠道的黏膜免疫调节剂,能减少50% 肾功能下降,在中国人群中能延缓肾功能衰退达66% ,预计能将疾病进展至透析或肾移植的时间延缓12.8 年。布地奈德是一种具有强糖皮质激素活性和弱盐皮质激素活性的糖皮质激素,首过代谢程度达90%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赋康 ® 专为IgA 肾病患者研制,迟释胶囊含布地奈德4mg ,通过特殊的制作工艺,将布地奈德靶向释放于回肠末端的黏膜B 细胞(包括派尔集合淋巴结),胶囊溶解后,三层包衣微丸持续稳定释放布地奈德,高浓度覆盖整个靶区域,从而减少诱发IgA 肾病的半乳糖缺陷的IgA1 抗体(Gd-IgA1 )产生,进而干预发病机制上游阶段,达到治疗IgA 肾病的作用。
2019 年6 月,云顶新耀与Calliditas 签订独家授权许可协议,获得在大中华地区和新加坡开发以及商业化耐赋康 ® 的权利。该协议于2022 年3 月扩展,将韩国纳入云顶新耀的授权许可范围。
云顶新耀是一家专注于创新药和疫苗开发、制造及商业化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满足亚洲市场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云顶新耀的管理团队在中国及全球领先制药企业从事过高质量临床开发、药政事务、化学制造与控制(CMC )、业务发展和运营,拥有深厚的专长和丰富的经验。云顶新耀已打造多款有潜力成为全球同类首创或者同类最佳的药物组合。公司的治疗领域包括肾科疾病、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信息来源:美通社)
礼来非共价BTK 抑制剂CLL/SLL 新适应症获FDA 批准
12 月1 日,礼来宣布,pirtobrutinib (Jaypirca ,100mg 和50mg 片剂)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FDA 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种疗法(包括BTK 抑制剂和BCL-2 抑制剂)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 )成人患者。
此次批准通过FDA 加速审批途径,主要基于开放标签、单臂、多队列、国际性I/II 期BRUIN 研究的数据。
疗效评估基于108 例接受pirtobrutinib 治疗的CLL/SLL 患者,这些患者既往至少接受过两种疗法,包括BTK 抑制剂和BCL-2 抑制剂。符合疗效条件的患者既往接受过中位5 线治疗(范围:2-11 线),77% 的患者(77% )因疾病难治或进展而停用最后一种BTK 抑制剂。
结果显示,接受pirtobrutinib 200 mg 每天给药一次,患者的总缓解率(ORR )为72% ,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 )为12.2 个月。
Pirtobrutinib 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FDA 批准的非共价(可逆)BTK 抑制剂,于今年1 月首次获批上市,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二线系统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 )成人患者。
礼来子公司Loxo 首席执行官Jacob Van Naarden 表示:“此次获得FDA 批准是pirtobrutinib 在2023 年获得的第2 项批准,强调了继续利用BTK 通路为CLL 或SLL 患者带来的巨大临床益处,正如BRUIN 研究所显示的那样。前两个适应症的获批代表了我们希望pirtobrutinib 能对患者产生最终影响的开始,我们期待着看到横跨CLL 、SLL 和MCL 的全面III 期开发计划的结果。”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君实生物抗PD-1 单抗在澳大利亚申报上市
12 月1 日,君实生物宣布,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 )已受理特瑞普利单抗的上市许可申请,针对适应症为联合顺铂/ 吉西他滨作为转移性或复发性局部晚期鼻咽癌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以及作为单药治疗既往含铂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疾病进展的复发性、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鼻咽癌的成人患者。此外,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鼻咽癌还获得了TGA 授予的孤儿药资格。
特瑞普利单抗是君实生物自主研发的抗PD-1 单抗。根据君实生物新闻稿,截至目前,特瑞普利单抗已在中国获批6 项适应症,另有4 项适应症的上市申请正在接受监管机构审评;在国际上,该产品已在美国获批2 项鼻咽癌适应症,另有2 项适应症(食管癌和鼻咽癌)的上市申请正在接受欧盟和英国监管机构的审评。
本次在澳大利亚的上市许可申请的递交是通过奥比斯项目(Project Orbis )。Project Orbis 由FDA 肿瘤学卓越中心(OCE )发起和倡导,为FDA 和其它国家及地区的监管机构搭建合作机制和框架,允许不同监管机构共同审评肿瘤药品的注册申请,目前已有TGA 、新加坡卫生科学局(HSA )、加拿大卫生部(HC )、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MHRA )等另外7 家监管机构参与。
申请Project Orbis 的药物,其适应症必须为肿瘤类疾病。一般情况下,该申请应符合FDA 优先审评的标准,即药物旨在治疗严重疾病并且药物如果获得批准,将显著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或有效性,并且药物本身有较大的影响力和重大的临床优势。在Project Orbis 的工作框架下,国际监管机构间的合作有助于肿瘤患者更早地获得来自其他国家的新疗法。
根据君实生物新闻稿,特瑞普利单抗治疗鼻咽癌适应症符合该申请标准,是首个被纳入Project Orbis 的中国研发的肿瘤药,君实生物将在多个适用该路径的国家和地区探索快速上市的可能。
本次上市许可申请主要基于JUPITER-02 及POLARIS-02 的研究结果。其中,JUPITER-02 是一项针对一线治疗鼻咽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国际多中心3 期临床研究。其研究成果先后在2021 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 )年会全体大会(#LBA2 )、《自然- 医学》(Nature Medicine )、《2022世界杯盘口》(JAMA )发表。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化疗相比,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复发/ 转移性鼻咽癌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和总生存期(OS ),使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48% ,死亡风险降低37% ,且安全性良好可控。
POLARIS-02 是一项针对二线及以上治疗的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多中心、开放标签、2 期关键注册临床研究。其研究结果已于2021 年1 月在线发表于《2022世界杯盘口》(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研究结果显示,特瑞普利单抗在既往化疗失败的复发/ 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中表现出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患者客观缓解率(ORR )为20.5% ,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 )为12.8 个月,中位OS 达17.4 个月。
(信息来源:生物制品圈)
首款!诺华潜在重磅疗法获FDA 批准
12 月6 日,诺华公司(Novartis )宣布,美国FDA 批准Fabhalta (iptacopan )上市,作为治疗成人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PNH )的首个口服单药疗法。Fabhalta 是一种补体B 因子抑制剂,它在免疫系统的替代补体途径中起作用,全面控制血管内外的红细胞(RBC )破坏。临床试验显示,Fabhalta 在大多数患者中有效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并且在3 期临床试验APPLY-PNH 中,几乎所有使用Fabhalta 的患者都没有接受输血。这款药物被行业媒体Evaluate 列为10 款值得关注的潜在重磅疗法之一。
FDA 的批准基于3 期临床试验APPLY-PNH 。该试验包括血红蛋白<10 g/dL 且以前接受过抗C5 疗法治疗但仍有残余贫血的患者。结果显示,Fabhalta 在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和避免输血方面优于继续使用抗C5 疗法治疗的患者。批准还得到了3 期临床试验APPOINT-PNH 的支持,该研究针对未接受过补体抑制剂治疗的患者。APPLY-PNH 和APPOINT-PNH 试验24 周的主要发现包括:
82.3% 接受过抗C5 疗法治疗的患者在无输血的情况下,接受Fabhalta 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持续增加≥2 g/dL ,继续接受抗C5 疗法治疗的患者这一数值为0% (P<0.0001 )。未接受过补体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77.5% 的患者接受Fabhalta 治疗后达到了这一结果。
在无输血的情况下,67.7% 接受过抗C5 疗法治疗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持续≥12 g/dL ,继续接受抗C5 疗法治疗的患者这一数值为0% (P<0.0001 )。
对于接受过抗C5 疗法治疗的患者,接受Fabhalta 治疗后避免输血率为95.2% ,而抗C5 疗法组患者这一数值为45.7% (P<0.0001 )。
在APPLY-PNH 试验中,Fabhalta 与抗C5 疗法相比最常报告的不良反应(≥10% )包括:头痛(19% 比3% ),鼻咽炎(16% 比17% ),腹泻(15% 比6% ),腹痛(15% 比3% ),细菌感染(11% 比11% ),恶心(10% 比3% )和病毒感染(10% 比31% )。在APPOINT-PNH 试验中,最常报告的不良反应(≥10% )包括头痛(28% ),病毒感染(18% ),鼻咽炎(15% )和皮疹(10% )。在APPLY-PNH 中,接受Fabhalta 治疗的PNH 患者中有两名(3% )报告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肾盂肾炎、尿路感染和COVID-19 。在APPOINT-PNH 中,接受Fabhalta 治疗的PNH 患者中有两名(5% )报告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COVID-19 和细菌性肺炎。
Fabhalta 是诺华公司的重点研发项目之一,除了用于治疗PNH ,它在治疗IgA 肾病的3 期临床试验中也已达到主要终点,预计于2024 年递交加速批准的监管申请。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首款!重磅PD-1 抑制剂一线治疗组合获FDA 优先审评资格
12 月6 日,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 Myers Squibb )公司宣布,美国FDA 已接受重磅PD-1 抑制剂Opdivo (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含顺铂化疗的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sBLA ),用于一线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成年患者。FDA 同时授予这一申请优先审评资格,预计在2024 年4 月5 日之前做出审评结果。新闻稿指出,如果获得批准,基于Opdivo 的组合疗法将是首款治疗这一患者群体的免疫疗法/ 化疗组合疗法。
这一申请的提交得到3 期临床试验CheckMate-901 的支持。在这项研究中,Opdivo 和含顺铂化疗的联合使用在治疗该患者群体时,与标准治疗方案相比,显示出统计上显著且具有临床意义的生存优势。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 )大会上公布的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期为约33 个月时,Opdivo 和化疗组合与单独化疗相比,将死亡风险减少了22% ,Opdivo 组合疗法组中位总生存期(OS )为21.7 个月,对照组为18.9 个月(HR=0.78 ;95% CI :0.63 ,0.96 ;p=0.0171 )。
在接受基于Opdivo 的组合疗法治疗的患者中,死亡或疾病进展的风险减少了28% ,与单独化疗相比,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为7.9 个月比7.6 个月(HR=0.72 ;95% CI :0.59 ,0.88 ;p=0.0012 )。
Opdivo 与含顺铂化疗的联合使用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与该方案组分的已知安全性一致。没有发现新的安全问题。
Opdivo 是一种PD-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旨在帮助恢复抗肿瘤免疫反应。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Opdivo 已经成为多种癌症的重要治疗选择。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完全缓解率达77% ,强生创新长效疗法获FDA 突破性疗法认定
12 月6 日,强生公司宣布,美国FDA 已授予在研疗法TAR-200 突破性疗法认定(BTD ),用于治疗对卡介苗(BCG )不应答的高风险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HR-NMIBC )患者,这些患者不适合或选择不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TAR-200 是一种创新的靶向释放系统,旨在局部提供持续的吉西他滨释放到膀胱中。
这一认定的支持数据来自开放标签2b 期临床试验SunRISe-1 。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 )年会上报告的结果显示,在接受TAR-200 单药治疗的患者中,通过尿液细胞学和/ 或活检确认的完全缓解率为77% (95% CI ,58%-90% )。在23 名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中,有21 人持续获得完全缓解,其中11 名患者维持完全缓解六个月或更长时间,6 名患者维持完全缓解12 个月或更长。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 )未达到。
TAR-200 是一种在研靶向释放系统,能够控制吉西他滨在膀胱中的释放,维持局部药物暴露几周时间。TAR-200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正在治疗肌肉浸润性膀胱癌的SunRISe-2 和SunRISe-4 以及治疗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的SunRISe-1 和SunRISe-3 的2 期和3 期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
美国FDA 的突破性疗法认定是为了加速药物的开发和监管审评的措施,授予用于治疗严重或威胁生命疾病的创新疗法。基于初步临床证据表明,它们可能在一个或多个临床终点上有显著改善现有疗法的潜力。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12 月6 日快讯
天麻 :随着新货上市购销,市面天麻来货增多,货源小批量购销。目前市场一般统货要价125-130 元/kg ,特级货售价180-200 元/kg ,一级货170-180 元/kg ,二级货150-160 元/kg ,三四级货130-140 元/kg 。
金樱子: 有商家购货,市场货源充足,行情震荡。目前市场金樱子江西统货售价15-16 元/kg ,金樱子肉价格在39-40 元/kg 。
枸杞子: 市场新货增多,货源批量购销,行情小幅波动。目前市场枸杞子宁夏小统货售价在45-50 元/kg ,选货60-65 元/kg ;甘肃统货40-45 元/kg ;青海统货35-40 元/kg 。
猫爪草: 来货量不大,咨询购货商家不多,货源零散走动,行情震荡调整。现在市场猫爪草家种统货售价300-350 元/kg 不等,猫爪草野生货售价450-500 元/kg 不等。
五味子: 市场来货量略增,货源相对充足,购销一般,行情震荡。现市场东北五味子统货售价在60-62 元/kg ,优质售价在65 元/kg 左右。
石菖蒲: 有商购销,市场需求一般,行情小幅调整。目前市场安徽统货要价75 元/kg 左右,湖南统货要价72-73 元/kg ,福建地区统货要价70-75 元/kg 不等,市场统片售价85-90 元/kg 。
玫瑰花: 走销一般,零散走动为主,目前市场甘肃玫瑰花统货售价50-55 元/kg ,山东统货售价70-75 元/kg 。
黄芥子: 近日货源实际成交量有限,市场需求一般,行情疲软,目前亳州市场价格在9 元/kg 左右。
五味子: 近期货源进入实销,持货者出货意愿较强,行情平稳,现市场五味子统货售价在61 元/kg 左右,选装货价格在64 元/kg 左右。
山羊角: 近些时日亳州市场行情波动不大,货源走销一般,目前市场统个成交价10-12 元/kg ,羊角丝药厂货价在16-17 元/kg ,稍好些的售价在25 元/kg 左右。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12 月7 日快讯
人参, 今年新货产出量不大,产新后行情在坚挺中运行,现市场人参合格药厂货价在240 元,1.0 的片价格在350 元。
千年健, 市场来货量增多,近期商家关注力度一般,行情表现疲软,现市场千年健统个价格在25-26 元之间,片价在32 元。
西洋参, 今年新货产出量比预期量大,近期商家关注力度一般,持货者喊价不及前期,现市场西洋参1.2 的片价在370 元,1.4 的片价在430 元,1.6 的片价格在480 元。
仙茅, 受近期市场来货量少影响,商家拿货成本抬高,近期持货者喊价高于前期,现市场进口仙茅好货多喊价在48 元上下。
火麻仁, 今年新货产出,货源产出量不大,但商家关注力度也不高,近期行情平稳,现市场带壳火麻仁报价子14-15 元之间。
橘红丝, 市场多玉林商经营,近期货源处于正常购销状态,商家关注力度一般,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正品橘红丝售价在17 元。
祁菊花, 目前新货产出,行情表现低迷,商家关注力度一般,现市场祁菊花含硫货价在24-25 元之间,无硫货价格在37-40 元之间不等。
野生蒲公英, 近期货源处于正常购销状态,商家关注力度一般,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野生蒲公英一般统货价在11-12 元之间。
平贝母, 近期受需求拉动,货源有走销,但行情暂无明显波动,现市场无硫大平贝价格在93 元上下,小贝母价格在160 元上下。
山楂, 近期商家关注力度一般,货源正常购销,行情与前期无明显调整,现市场山楂药厂货价格在9-10 元之间,烘干带籽统货价在13 元上下。
夏枯草, 市场货源供应充足,近期商家关注力度一般,行情与前期无明显波动,现市场夏枯草价在2.5 元上下。
夏枯球, 可供货源充足,近期商家关注力度不及前期,货源走销减缓,持货者出货意愿增强,现市场夏枯球一般统货价格在25-26 元之间;选货价格在35-36 元之间。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